半燃
其一百零二
小众变态系统!
索引
Hello,ゆき
自从我的 MapleMini 坏掉之后,我一直想再买一台服务器。MapleMini 这台十年前的机器只花了我 300 块,能让我玩一年,我已经感觉很满足了。七月的时候我就在考虑组机子了,但大概是当时太疲惫,太麻木,最后一直没有买。我最近决定把一直想做的东西做出来,于是又想起服务器这件事来。
我选了 HP 的小主机,主要是因为好看。我在这一款和联想的 ThinkStation 中纠结了很久,最后还是选了这个,因为我想上一个好一些的 CPU。配置方面是 13500t+1T+32G,算得上是很不错的配置,甚至和我几年前买的、一直用的游戏本差不多了。不过服务器倒是不需要显卡就是了。
所有东西都是在闲鱼上买的,不知道该说运气还是眼光,总之是没有翻车。所有东西寄过来花了三四天。在 Pop 来我家玩的时候,正好都到货了。其实我很久都没有自己装过机了,我甚至不知道笔记本的内存条要怎么安装。而且,我的螺丝刀规格有些不合适,于是我在京东上买了螺丝刀,和忘记的硅脂。出去吃个饭的功夫就送到了,有这样的物流服务真好呀。
组装好机器之后,进 BIOS 看了看倒是没什么问题。不过大概是我的 U 盘太老了,接触不是很好。我这次选择装的是 NixOS——单纯是因为很酷炫。不过,也好像吃了不少苦头。
总之,服务器是配好了,优先装了 SSH、Tailscale 这些东西,剩下的以后再说吧。顺带一提,我们那天去了酒吧,老板说有些干不动了,那是最后一天。Pop 带了一瓶威士忌去给大家分享,不过没有喝完,到最后我们在家里喝了不少,还吃了外卖。机器的名字是他起的,长门有希。maple 是秋天,yuki 就是冬天了。我觉得很好。

来看这周的周报吧。
生活
额……玩了黄油……
便宜兔子
买了一只铃仙的景品,三四个月后终于到货了。质感只能说还凑合?毕竟还蛮便宜的。

小虎队之通宵写服务
看了一场没什么意思的演出之后,pop 提议进行后半场。后半场干什么呢?服务器配好了,干脆做一个状态监控页面好了。我们去本部教三开工,带着一瓶威士忌。
他做后端,我做前端。实际上到了后面我已经昏迷了,他说我喝了好多酒。那天晚上我们一直在吐槽 NixOS 的设计,我感觉是有些魔怔了。函数式,哈哈。不过通宵了一晚上最后倒是把监控页做了出来(几天后才正式部署),虽说很简陋就是了。小众变态系统!

Tailscale… but on Magisk
Tailscale 真的很方便。不过,安卓端的 Tailscale 需要创建一个 vpn 连接,导致我不能同时使用别的代理,实在是有些难受。我想给自己做一个服务,但如果每次都要切换 Tailscale 才能访问的话,就有些太麻烦了。于是,我开始查有没有别的方法。
我试了安卓的「工作空间」,但没有成功,最后我在 github 上找到一个用 magisk 框架的办法,貌似是把 Linux 端的 Tailscale 封装了一份,需要 root 权限。
原仓库 的 Tailscale 版本有些旧了,也很久没有更新;于是我找到了一个带有新版的 分支仓库 。运行的没什么问题,不过好像 DNS 解析有些慢了,貌似暂时还修不好。不论如何,现在是可以用了。
(写在用 Linux 两年后)
接触 linux 也算是一年多了,先学了 Arch;然后 MacMini 上装了 Ubuntu;Debian 和 CentOS 也在服务器上玩过了,读了《Unix/Linux 设计思想》和《Linux 大学指南》。虽然我也不懂具体的技术,但是作为一个 Linux 体验者应该还是够资格评论一下的。Linux 生态整体给我的感觉就是有一种浓厚的自由主义/精英主义的味道。
GNU/Linux 生态试图构筑一个足够自由的系统,这很好。问题是,系统的使用成本如此高、心理负荷如此重、甚至心智模型都极其复杂,更不用说 Linux 生态对于「识别胜于记忆」「心流体验」「人类错误预防」这些人机交互原则的普遍无视。Linux 的技术中心主义、与众多因素一齐,让设计师无法完好地参与到 Linux 的设计中。没有设计师参与的软件系统是不够好的;Linux 是一个软件系统→Linux 是不够好的。CLI 的核心问题就是,用户的交互成本高、学习成本高、交互效率低(请注意,交互效率并不等同于 Linux 社区宣扬的使用效率)。最为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软件的信息架构完全是隐式的,你需要不断地使用 help、man、以及 wiki,来从这些碎片中构建对于软件系统的认知。GUI 的 WIMP 范式胜利在它利用格式塔、认知心理学、符号学,更为成功地表述了信息架构、心智模型与示能/可供性 - 所指(affordance-signifier)系统,而不是「愚昧的大众的偏好」。
和 XEROX PARC(以及众多团体)有关或没有关的设计者与人机交互研究者们让计算机不再属于知识精英――而且是计算知识精英。于此同时,继承于 Unix 体系的 Linux 社群以另一种方式传播计算的自由。问题是,难道没有受过计算机教育、不熟悉数字系统的人,就不配享有这种「自由」吗?这种选择性的设计,让自由的具体实践与初衷分道扬镳。Linux 给予用户使用计算机的自由(早期的 Unix 社区甚至反对给计算机设置密码,因为计算机应该允许任何人做任何事情),同时以一种极其降临的姿态呈现给用户:孩子们,我来拯救你们脱离微软与苹果的炼狱,前提是先阅读 2000 页的用户手册、维基页面与论坛帖子把心智模型以碎片化的方式烧录到脑子里(碎片叙事这一点倒是蛮魂系)。《大教堂与集市》这本开源圣经中有一章叫做「开垦心智层」;我想,Linux 的自由对于普通计算机用户来说,是一种磅礴的震撼;但也是残酷的自由。
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阿兰·凯、伊万·斯特兰、蒂姆·伯纳斯·李――如果你愿意甚至可以加上史蒂夫·乔布斯和比尔·盖茨这对孪生大盗――这些计算机器的先驱们试图创造一个属于人类智能的未来。计算机器与人类的未来应该属于每一个被结构性剥削的居民、每一个因基因多样性而居于正态分布左侧的个体、每一个在环境中受压迫的少数群体、每一个战争中行动能力下降的受害者――每一个因为家庭、社会、机遇、状况而不能对计算机形成「良好」认知,或关注点不在计算原理的用户。
「计算障碍」应该被视作一种人 - 机器符号系统的失效,而不应归罪于个人的懒惰、愚蠢,品味低下。障碍是人与物体/环境的一种处境,一种当前的、可基于设计学被改善的状态,而不是个体的属性。我们还没有迎来一个完美的操作系统、一台信息与计算的机器、一部个人的生活终端、一个微观的主客体关系的实践装置――正如我们还没有迎来一个完美的社会制度。属于人类与计算的历史从未开始,我们依然处于史前的蒙昧阶段。Windows、MacOS、Linux、OpenBSD……所有的系统都有自己致命的缺陷,作为使用者的我们只能选择一个更好接受的。Linux 很酷,但不够好。其他系统不酷,也不够好,不过人机交互可能优化了一些。我会继续用 Linux,同时用 Windows,可能还要用 MacOS(库克你什么时候出 12 寸 macbook?),或许还有其他系统。我们始终等待一个更好的信息系统,正如我们等待每一个世界的机制那样。
结
这就是 2025 年 9 月 29 日至 10 月 5 日、今年第 38 周的周报了。说实在的,好像除了玩服务器,网上冲浪和喝酒之外,就什么都没有干了。我还借了好多书,是不是应该看书了呢?下周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