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燃
其七十四
领巾与可乐
索引
糊 b
周六排练完之后,tobe 说来我家做客。于是两个白毛男开始横扫超市,我甚至还背着吉他。最后我们决定做咖喱牛腩。
好吧,牛腩实在是有点难做。还没等炖好,我们都快饿死了。最后的最后,tobe 决定大火收一下汁,我就玩了一会手机。再过去看的时候,已经糊底了,厨房里都是非常不妙的味道……
不管怎么说,没糊的部分还是很好吃的。来看这周的周报吧。

生活
读了《在阿尔巴尼亚长大》,一本在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时期 - 转向时期 - 内战时期的青少年回忆录。这本书让我很难过,也让我思考了很多事情。红色一定在作者的体验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红领巾、可口可乐、卡拉什尼科夫溅射的血。
我的世界与我父母试图逃离的世界一样,都离自由很遥远。两个世界都没实现自由的理想,但二者的失败有着截然不同的形式。如果不明白这一点,我们将永远分裂。我写下自己的故事,为了解释,为了和解,为了继续这场斗争。

摘录
最终,699 美元的 Ai Pin 只卖了一万多台(截止至 2024 年 8 月的销售数据)。而在这个产品刚发布时,也有不少人认为这就是 AI 时代的 iPhone。
网页
致曾经智能手机百花齐放的时代
这篇文章是对过去智能手机文化的怀念。虽说我并没有那么强烈的「搞机狂热」,但还是有一点共鸣的。上周上课的时候,老师也说:
以前的手机是有特色的,现在,把你们的手机都去掉手机壳,放到十米开外,你们能一眼找到自己的手机吗?
现在的手机,实在令我没什么太大兴趣:摄像头、快充、信号、指纹、存储空间——翻来翻去总是这些东西,或许这几年还应该加上端载 AI。我觉得真挺无聊而且同质化的。聊到刷机,作者也吐槽了一番,我看着我刷了系统的小米 13 默不作声。我也开始想,刷机其实并没有那么好玩了。前几天被腾讯封了,于是我把我的 QQ 框架关掉了。不知道我又调过什么设置,现在银行 APP 也打不开,我暂时还懒得去修。很多所谓的「越狱操作」,现在其实不需要解 bootloader 也可以做。可能刷机剩下来的好处也不多了,可能美化算一个?
关于电子产品的怀念,或许都有点怀念过去生活的味道——我早都忘了自己第一次是为什么而刷机了,但我还会想起我在第一台手机玩水果忍者的日子。那是一台酷派,棕色外壳,反应迟缓,屏幕也很苦涩,但是确实很好玩。
从螺纹困境到完美适配:古董车床修复中的手工智慧
这个视频记录了作者为旧车床制作零件的过程。虽然我(学了和没学差不太多)的机械知识不太看得懂作者具体在干什么,不过我还是挺喜欢看这种机械视频的。最后切出来的花纹很漂亮!
我们把事物拟人化的习惯
这篇文章介绍了人类把(技术)事物拟人化的习惯,批判了对 AI 的拟人化现象。虽然说的都是大语言模型和对话机器人不过我都用 AI 代替好了。
文中引述了尼尔森集团总结的用户对 AI 的拟人化表现:
- 礼貌
- 强化(鼓励/批评)
- 角色扮演
- 视为同事
对话式 AI 工具的设计师,模仿了聊天软件的布局,让用户更容易理解——而坏处就是,用户会把 AI 当作人。这是对技术的误解,这种片面的比喻会导致更多的问题。即使用涌现理论的视角来看,现在的 AI 也不具备真正的智能,所有的情感与思考,都是训练数据、概率与神经网络共同营造的幻象。把 AI 当成人,确实便于理解了——但 是在 AI 出现问题的时候,这种心智模型会带来更大的困惑。 :在 AI 误解你的请求的时候,在 AI 返回错误的结果的时候,在 AI 停止作答的时候。
现在,我回忆我也常会犯这种 错误 ,我经常在对话中说「帮我一下」和「请」;角色扮演更是天天用,毕竟提示词工程的最佳实践都是这么做的。提示词工程针对 AI 的原理,格外有效,却有些怪异,这就让「拟人化」这个问题更复杂了。
我最近正在想,一个简化的心智模型,通常在错误处理上都会遇到问题 。这是给设计师的巨大挑战。情感化设计是好的,降低认知负荷正是我们的目的——但或许我们还要再想一想怎么做比较好。
忘掉「形式追随功能」
这篇文章分析了路易斯·沙利文「形式追随功能」格言的历史语境,并对其展开批判。我要说,这句 三字经 和「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应该并列成为我最讨厌的 魔怔极简人必备语录 。
文章说沙利文的观念是前达尔文主义——或者就说拉马克主义的: 沙利文主张从自然界中类比设计,却不知道自然的形式往往先于功能。 (形态的)突变是普遍的,而适配的「功能」往往是自然选择之后的产物。
作者也说,沙利文用自然来类比设计这种文化产物的做法是有问题的。我倒是比较释然,毕竟这也是一百多年前的人了,我能理解这种历史局限性。但是现在的这些引用者,据我直觉的统计学来看,基本都是 魔怔 的极简主义者。 我觉得这种「大道至简」的想法,是面对复杂系统时,天真而自欺欺人的逃避。 正像计算机科学中,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永恒的博弈:复杂性是不会消失的。文中的这段话,我觉得说的特别好:
引用「形式追随功能」暴露了其对于设计进程的认识:决定论、专制、拉马克主义,这更证明了这句格言事实上多么晦涩,多么具有破坏性。
决定论总是很容易理解的——确定好一件事情之后,所有其他的东西都能确定了。在机械唯物主义被扫进垃圾堆百年后的当下,这种 流窜 的决定论更是令人哭笑不得。嗯……不是我有偏见,我见过很多做技术的都是这种态度。
那么,在设计语境下,极简主义「消灭」的复杂性都去了哪里呢?我会说,那些情感、那些丰富的形态、那些真诚的想法、那些粗糙却带有质感的风格,也随着几何的抽象一齐消失了—— 演变为用户的渴望里,新的复杂性 。此消彼长,不是吗?极简主义是一种做法,但总有什么是永恒的。
还想说的是,这些人引用的「功能」,往往都是一些机械的东西,仿佛所有人每件事都是为了一些确定的目的。如果这种功能,包含了情感、体验、价值之类的一切,「形式追随功能」这句话会是正确的吗?我想,用三字经来面对多样化的设计情景的做法还是有问题的。与其继续思考这句话的正确性,我更相信设计里没有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论。而且,这种泛化也让这句话成为一句没用的废话了。
我们重视功能,我们同样也重视形式。设计从来就不是什么一意孤行:设计是博弈,是综合地思考,是在复杂系统中追求珍贵的平衡。
自动思考
在路上,我看到旁边停着的一排车。京 H,京 C,几辆电动车是京 A,我好像记得电动车能选这个号来着?一辆写着冀的警车,上面印着法院的字样,会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我最近感觉自己的 天人感应 越来越高了,或许说也不算什么坏事。不过,我突然想,机器会像我这样思考吗?七十年前,图灵也想过这样的问题。在人工智能已经「进化」出思维链的今天,答案会是什么呢?
在获取到信息之后,我进行了无意识的联想和推理,开始思考究竟发生了什么。AI 会进行这种自发的思考吗?我们的经历、体验,我们的想法,某个被 触动 的瞬间——AI 会在意这些吗? 仿生人会梦到电子羊吗? 嗯……在目前 AI 的思维链里我还没有看到这种迹象,没有明确指定的提示词的 QKV,再强大的 Transformer 也无从下手了。或许作为工具的 AI 永远也做不到这一点;或许稍有差池,会思考的 AI 就会变成科幻小说了。
我们有限的经验、我们缓慢的脑——在面对拥有无限知识的 AI 的时候,反而成为了我们独一无二的东西。 多想些奇怪的事情吧,在我们还是人类的时候。
当我再一次注意到冷的时候
当我再一次注意到冷,注意到身体的战栗的时候,我
又
想,人生完蛋了。
气温已经回升,甚至有些太热了。但我背阳的房间,还是经常地很阴冷。我总会在某个瞬间幡然醒悟。我的行动力很低,要求却很高,导致我一直都很低落。近一些的,我还有些任务;远一些,课程也要有作业;再远一些,我要想想接下来怎么办。明明还没有做太多事情,我已经快要毕业了。
昨天和同学们出去转了转,大家一直在聊读研的事情。和我这种绩点路边一条的自然是没什么关系的,而且我对考试真的有些 PTSD。我才想起来,我已经大三了——对于这种现实,我经常会忘得彻底,然后再想起来时,感到惊慌。
抛开这种现实的东西不谈,我可能也让自己失望了。大一的时候,我会想做很多事情;而我现在只躺在出租屋里,关掉玩了四个小时的手机。
我觉得我可能有点习得性无助。任务已经卡了很久了,而我每次试图推进都感觉很困难,于是就不大想动。但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有时候也没什么帮助。我从第一篇周报的时候就开始分析,但是现在还在这里自言自语。
我也不知道。我现在觉得自己陷入了一种平静的持续低落状态,没有以前那么激烈,该说是好事情吗。晚上我喝了酒,头还有点痛。我现在不想写代码了,干脆看会书好了。
独想
搬出来住,最大的好处或许是我可以一个人发呆。我不会再被宿舍的声音打断了。
我始终觉得,看电影和玩游戏是很私人的事情。但在宿舍里,在我每欲 沉浸 的时候,我就会被各种各样的事情打断。更何况是思考呢?所以我格外喜欢深夜。有时候,我会去楼梯间坐一会,读书、喝酒、吃个泡面,或者是单纯的发呆。楼梯间不是一个好去处,不过对我来说倒也足够。
方才,我在卫生间发呆了好久。我也不知道我在做什么,想了一些事情,然后感受发梢的水滴落下。 发呆原来也是一种奢侈,我才意识到这一点。
创作
我做了一个歌单分析工具,可以爬取我的网易云歌单,根据歌名在 Lastfm 查询标签。Lastfm 的 API 不是特别好用,于是我用爬虫做了一部分功能。嗯……写点东西还挺有意思的。

结
这就是 2024 年 3 月 17 日至 3 月 23 日、今年第 12 周、学期第 4 周的周报了。最近总是感觉很焦虑,压力也挺大的。长大就是面对这些事情吗?可能吧,下周再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