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燃
其六十八
Meta游戏
索引
还有十几天就开学了
年过完了,寒假剩的日子也不多了……我觉得我花了太多时间看小视频,我现在是知道为什么了。焦虑的时候,确实容易沉迷这种东西。感觉很不好,来看这周的周报吧。
生活
玩了《 君与彼女与彼女之恋 》,一部 meta 系的 galgame。演出效果很酷,人设也很萌,该说正常的部分都挺棒的。可惜逆天的地方也不少,编剧对角色的恶意有点大,meta 段硬控我至少六个小时(虽然我能感觉出是设定不过还是比较折磨)。最后有一个及其逆天的大活,看完那个我感觉 meta 系游戏也很难超越君彼彼的逆天程度了……

玩了《 心跳文学部 》,也是一部 meta 系的 galgame。以前热度非常高,我基本被剧透过很多遍了,所以我想着这么多年后再来玩玩。嗯……我本来以为会更好一点,可能是我预期太高了。最后的解谜我觉得稍显逊色了一点点?信息透露的有一点生硬了。不过作为独立游戏或许也不应该要求那么多了,只是觉得有点配不上粉丝口中的水平吧。
鄙视的文化
这篇文章介绍了编程领域的鄙视文化大概就是 A 技术社区鄙视 B 技术,和用 B 技术的人。作者说他曾经也这样,突然某天他意识到了这样子会「排斥」许多人。
最后作者表示,如果你觉得一个技术不好,那就用自己的技术去做一些更好的东西,而不是攻击使用者。我确实发现在这些领域里鄙视的现象挺严重的,我觉得可能是人们的自我认同都比较强,而且这些人都聪明得有点 nerd……
我们把一切都归功于嬉皮士
这篇文章是《 全球概览 》的作者,斯图尔特·布兰德在 20 世纪末写的一篇有关个人计算机历史的回忆。
我们这一代的大多数人鄙视计算机,认为它代表了中心化的控制。但一小部分人——后来称之为黑客——拥抱了计算机,并开始把他们转变为解放的工具。这最终被证明是通往未来的康庄大道。
这学期我读了一些关于计算机历史的书,越读越感觉那是一个嬉皮士的年代——然后我找到了这篇冲锋陷阵的传教者写的文章。我还是喜欢技术文化多于技术本身,我去年好像也说过这种话,不过现在感慨更深了。
递减式UI
这篇文章介绍了如何根据用户的熟悉来逐渐简化 UI。文章的核心观点是:可用性是一个动态的目标,用户对应用的理解会随着时间而深化,而界面就应该动态地适应用户。
文章给出了一个例子:发送按钮。在一开始的时候,发送按钮上有「发送」的字样,指引用户界面的功能;等到用户逐渐熟悉了软件,提示的字样就被去掉了;在用户非常熟悉软件之后,发送按钮的色块也消失,只剩下一个极简的 logo。
作者还提出了一个观点:体验减退。在用户因为太久没有使用软件,遗忘了界面的操作逻辑的时候,界面也应该适当地回退,让用户重新回忆起界面如何使用。
这种思路有点让我回忆起游戏里的动态界面,虽然侧重点不太一样:在一些游戏中,如果没有遭遇战斗,那么许多信息展示界面都会消失,直到玩家进入战斗之后再重新显现出来。让不需要的界面简化或者消失,还是挺有道理的。
这还有一篇作者关于图标和导航文字的文章,批评了极简主义设计师在导航栏中只用图标的行为。文章写于
2013 年,我只能说现在的状况严重多了:
标签必胜
软件设计好难
交给我设计软件的任务,等到我做的时候,我才感觉我的能力真的很不足。我研究了很久架构,却还是无从下手。于是我去学设计模式,找些样例,可还是感觉做得不好。我甚至不知道该学些什么。
在计算机这方面,我缺的还是太多了……
我依然很喜欢纸笔的书写
我从很多年以前,上高中的时候就开始研究电子化笔记。如此优雅、长久而高效——这个幻梦随着我盲目的技术崇拜一起破碎了。(想想,这种狂热或许是一个高中的理科生需要经历的一个阶段)
高中的语文老师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我过了很多年才终于明白这一点,读书的时候,哪怕是电子笔记都不如手写的好。我现在觉得,电子化的易保存和可检索,应该更适合在「存档」的时候发挥作用。 前期的时候,那些零散的想法,迸发的、惬意的文字,还是应该用纸和笔写下来。
写字是一种体验,也是一种思考的方式。 不写,我就无法思考。 而打字和写当然是不一样的。看着我在纸上到处写下的文字,我能看到自己的思考过程——这是流式的文本很难呈现的。至于说用数位板,在电脑上做草稿之类的,确实是一种办法……不过我不是特别喜欢,或许我还是钟意在纸上书写的触感。在电子设备上我会忍不住地想要修改,我潜意识地觉得那是严肃的工作。但在纸上的时候,写错什么我就划掉就好了,没有那么大的心理负担。而且,随手拿一张纸就可以开始写作,或许这样子启动的还更快一些?
总的来说,我越发喜欢实体的纸笔写作了。我现在在构思什么事情的时候,还是会拿些纸出来。嗯……结束之后,再看一眼自己都写过什么的时候,我觉得也挺好玩的。
结
这就是 2024 年 2 月 3 日至 2 月 9 日、今年第6周的周报了。我觉得我得学习。下周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