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报

半燃
其四十二
烤视频啊嗯

2024.08.10
土法烤肉了属于

索引

你给我下楼走走

很久没出门,家里有点嫌我烦了,正好找朋友们出来随便走走。诗羽老师还在上海打工,所以算是遍插茱萸少一人了。吃了个茶楼之后在华强北电子市场里逛逛,发现不少新奇的东西(而且说实话明明比游戏里科幻多了)。然后晚上找了个酒吧玩德州扑克,还是挺有乐子的。

这周还翻译了一个视频,有兴趣的话看看下面的周报吧。

生活

这周好像没看什么。

网页

为了和 AI 唱反调,Instagram 上演了一场 1200 人的行为艺术

这篇文章介绍了 Instagram 上创作者们反对 AI 的一场行动。开头的那张火烈鸟还真是一个「假作真时真亦假」,我在 半燃其三十四 的时候也没绷住。

文中的 Beth Spencer 说:

没有任何软件经历过我们创作艺术的挣扎和喜悦。

我很支持这句话。然而——在蓬勃的生产力下,这样的小生产的微小的个人体验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我有另一个看法,作品是 在创作过程中 被决定的。这看上去是一句废话,不过我强调的是「创作过程」。

使用的工具、当时的心情、一点失误、偶然的想法……诸如此类的不被在意的事情,构成了作品(或许很重要)的一部分。使用矢量绘图软件,画出的作品就更不容易有那些自然的质感;在忧郁的时候写出的旋律,和平时是不一样的;偶发的好奇,会将作品带向一个未曾触及的崭新氛围……

而,使用 AI 工具做不到这些。使用 AI 工具的创作是怎样的?选择一些模型、框架、网络,输入提示词,调整随机种子,或许再放入一些媒体文件。然后点下生成。等待。几十秒或是几秒。不用等也说不定。

于是你就获得了一个成品。然后看看这和你 想象 的是不是一样的,有没有明显的错误之类的东西。如果没有的话,创作就完成了。问题是,你的预期、创作的目标、你大脑里,比 AI 复杂许多的那个「潜空间」,往往是在创作过程中 决定的。 你其实不明确知道你想创作什么 。你要的是平静的氛围,是精美的画面,是引人入胜的情节——但这些都只是概念,作品的成型过程在你的脑中,而不在向量的潜空间里。

我不敢说,创作过程就一定决定了最后的作品,这种决定论和调 AI 参数落入同一个窠臼了。但我相信创作过程还是对作品有着很大的影响的,一切挣扎和喜悦都来自于此。你是你阅读的东西。作品是创作的过程。

难道使用 AI 的创作不是一种创作过程吗?调整提示词与模型同样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这我也是了解的。不过,用 AI 工具始终会被训练数据的统计学所影响,这是工具的属性了。在这个层面上,我没说这种创作过程是不好的,我只是指出工具和其他许多事物会影响作品。但我还是认为 AI 工具会妨碍人形成对作品的认知。传统的创作可从不叫 炼丹 抽卡 ,不是吗?

「代码艺术家」不会被 AI 取代

这篇文章介绍了作者使用 Cursor 工具协助编程的想法。我觉得文中最关键的是这段话:

这里我提到的 描述清楚我的需求 是用 AI 生成代码中最重要的一点。所谓的「需求」不仅仅是描述这个函数需要做什么事情,还需要包含这个函数应该接收什么参数,返回的是什么数据结构。

也就是说,设计系统、流程、操作、数据结构的任务,仍然应该由人类完成。为细小模块提供了清晰的需求之后,把用代码实现的任务交给 AI 合情合理。AI 做的实际是把伪代码翻译成代码了,于是程序员就不用再在复杂的文档海洋里找到需要的函数。 不过出错的时候或许会更加头痛吧。

和上面一篇文章合起来看,人和 AI 应该怎么做应该是很清楚了。虽说我觉得艺术的创作和代码的创作不大一样,代码艺术家也不是艺术家了。

与兽相语:通语者的秘密往事

这篇文章用真实史料和添油加醋介绍了通语者的故事……这野史有点太狂野了,纯粹野生。

最近流行的设计师色块头像,居然大有含义

这篇文章介绍了许多颜色的故事。 #16161D 这个颜色竟然叫「本质灰」,指的是闭眼看到的颜色。虽然不知道是怎么定义的,不过还是感觉很酷炫。

创造体验

发明新的有用的事物,很好。但这不代表,没有发明就是坏的。一些人常常在说,某个事物只不过是把已有的东西组合起来了,并没有真正创新的地方,怎么能叫「创新」,怎么能称赞呢?

我想,这种线性的单一的「创新观」, 绝对 是有问题的。当我们说一个事物创新的时候,并不都指的是创造了新技术或者新方式。合并原先已有的事物,实际上创造出了新的 体验

这不该被视为普通的优化。量变引起质变。尽管技术上是很好理解的拼凑、组合——或者你要叫做 缝合 也无所谓——在主观的层面上,事物提供给人的是和以往完全不一样的体验。在体验层面上确实是有显著的差异的。

当 iPhone 用触摸屏颠覆整个手机世界的时候,支持多点触控的屏幕已经发明许久了。不谈学术界与工业界之类的话题,创造体验,创造一种新的行为方式,难道不算是一种创造吗?

烤肉

这星期试着翻译了一个视频。

【中字 | 互联网地下史】黑客文化的起源

起因是我想看些计算机文化的资料,发现 B 站上好像没什么这种视频。于是我去 Youtube 看了看,发现一个介绍黑客文化起源的视频。频道似乎没有运营很久,但是视频的质量非常的高,评论也在说「为什么你还不火」这类的话。我想,我能不能试试把这个视频翻译成中文搬运呢?

然后我就去学了一下,先下载视频,然后接着网站生成的字幕打轴(我的水平还不足以准确地听出原文),校对一下原文,然后开始翻译,调整样式,压制,上传——大概是这个流程。

我把翻译过程当成是一种学习:既是对英语的,也是对视频内容本身的。GPT 和翻译器在过程中帮了我很多,我可以询问 GPT 句子中某个词的作用,猜测原本的意思;或者用翻译器查查不认识的单词和短语——语言大模型是做这种事情的。不过我没把翻译的 权力 交给机器,我要说,翻译出来的东西绝对不叫机翻。我相信我的语文水平大概还是够用的,于是我做了很多调试,尽力让每句话都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原文中有大量的定语后置的结构,我在上面纠结了很久(大概还是因为我的翻译水平不够)。翻译的时候,我也顺着文本查了很多资料,或许这本身就是一种研读的过程。

我在翻译到一半的时候,突然想起来,我应该去找作者申请授权的。发了一封邮件未果之后,我联系了作者的 Discord。他很爽快的答应了,似乎也没在乎我的语法错误(

总之第一次烤肉我还是学到了很多东西,如果有兴趣的话请看看吧。

这就是 2024 年 8 月 5 日至 8 月 11 日、今年第 32 周的周报了。明天准备去广州看展的,下周再见吧!